联系我们
地址: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区油松路106号C栋
邮编:518109
电话: 86-755-21056773
手机: +86-18100285870,+86-18211426064
邮箱:info@jh-eseck.com
九游体育:
储能在新能源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新型储能是储能领域的重中之重。近期,储能需求爆发,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全力发展新型储能。能预见,未来,我国新型储能企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应用将不断被拓展,新型储能产业规模将不断壮大。
在政策、市场、产业的共同驱动下,新型储能近期热度飙升,一跃成为市场风口。业内人士预计,受益于国内外储能市场需求爆发,未来储能行业尤其是新型储能(除传统抽水蓄能外的储能形式)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从主流的锂电池企业到竞相跨界入局的各路企业,国内储能市场热度攀升。根据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11月13日的公示,隆基绿能拟通过收购股权、增资入股、表决权委托的形式取得精控能源约61.9998%的表决权。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隆基绿能正式切入储能赛道。而在此之前,已有多家光伏企业布局储能。
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储能企业出海新签系统订单共计约180吉瓦时,同比大幅度增长一倍以上。海外需求仍在增长。在不久前的11月12日,阿特斯连获两大海外订单,既为德国储能项目提供系统及20年服务,又为加拿大411兆瓦/1858兆瓦时的储能项目提供解决方案与服务,后者是当地迄今顶级规模的储能项目之一。
事实上,储能已成为阿特斯的第二增长引擎。阿特斯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2025年第三季度阿特斯储能单季出货量达2.7吉瓦时,超过预期目标。2025年全年储能出货量将达7.9吉瓦时到8.1吉瓦时,2026年预计进一步攀升至14吉瓦时到17吉瓦时。截至2025年10月底,公司储能系统在手订单达31亿美元(包括长期服务协议),在手订单充沛。”
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等机构发布的报告,厦门科华数能科技有限公司2024年在电力转换系统领域的储能产品出货量在国内市场排名第一。目前,该公司已构建了“全球覆盖+全场景渗透”的销售网络。“储能行业正迎来技术、竞争、市场的多重变革。”厦门科华数能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认为,储能在技术迭代方面正向“大功率、高可靠、智慧化”聚焦,市场之间的竞争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市场结构呈现出“国内大储引领+海外工商储爆发”的特征。
新型储能市场的爆发带动了上游材料价格的上涨。以锂离子电池为例,近期,六氟磷酸锂、磷酸铁锂、碳酸锂等锂电材料价格大大攀升。赣锋锂业董事长李良彬在“2025第十五届高工锂电年会”上预计,2026年碳酸锂需求增速或达30%,需求达到190万吨,同时供给能力预计会增长约25万吨。如果2026年需求增速超过30%,短期内供给无法平衡,碳酸锂价格可能会突破15万元/吨,甚至20万元/吨。
为什么新型储能赛道大爆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统分析中心副主任刘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正常采访时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做了分析。
在国内,储能作为独立主体参与电力市场的通道已全面打开,通过“峰谷价差+容量补偿+辅助服务”等多元化收益模式,储能项目的经济性水平持续提升。同时,锂离子电池等主流技术路线的成本持续下降,一同推动了市场化盈利模式日益清晰。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战略目标下,储能作为支撑新能源消纳与电网安全的重要支柱,具有巨大发展空间。
在海外,除传统欧美市场外,印度、东欧、中东等新兴市场正快速崛起,成为全世界储能需求的新增长点。这一趋势反映的是各国保障能源安全、推动能源转型的迫切需求。中国储能企业凭借全产业链优势与技术竞争力,正在从产品出海迈向产能与产业链出海的新阶段。
赛迪研究院消费品工业研究所电池与新能源储能研究室朱璟博士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认为,近期新型储能市场的持续升温是行业长期向好的信号,核心驱动力源于电池储能的增长,当前其在新型储能市场的占比已超九成。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今年2月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水平发展的通知》提出“新能源项目(风电、太阳能发电)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等。
“我国取消新能源项目强制配储后,新型储能项目的经济效应逐步显现,国内需求加速落地,仅8月装机招标量就突破40吉瓦时。国际市场同样增速显著。欧洲经历停电危机后,储能产品需求成倍激增,我国对中东、智利、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的储能电池出口净增量也持续提升。在政策引导、应用拓展和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下,叠加全球能源转型的必然趋势,新型储能行业已迈入需求驱动的长期发展赛道。”朱璟说。
“当前,储能行业已进入‘拼资金、拼规模、拼技术’的新阶段,为具备核心技术优势的公司可以提供了整合机会。”厦门科华数能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未来,储能市场将面临行业洗牌下的头部整合机遇、技术创新带来的细致划分领域机遇、全球化布局中的差异化机会。
国内储能需求正在扩容。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今年9月份发布的《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仍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各类技术路线及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培育一批试点应用项目,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
“储能的发展逻辑正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和价值驱动转变。”刘坚认为,新能源全面入市意味着电力现货市场峰谷差将逐步扩大,辅助服务需求更趋多样化,系统充裕性资源更为稀缺,这为储能的市场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但对于个体储能项目而言,参与市场交易意味着要面对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各地电力市场规则、容量补偿机制将直接影响具体项目收益,也对项目选址、报价策略、成本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朱璟预计,锂电池未来仍会是主流产品,储能技术升级将会更考虑安全性提升。液流电池、钠电池在技术和成本优化后,将在长时储能和低温场景等赛道发挥更多作用,推动新型储能市场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从市场机遇看,海外新兴市场是储能市场的新增长点。中东、南美、澳大利亚等区域新增需求旺盛。应用场景随地区呈现差异化,欧洲户储与光储充一体需求突出;北美数据中心对大型储能需求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随着我们国家新能源装机规模慢慢的变大,国内储能发展非常迅速。新型储能技术种类比较多,其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占主导,但是同时受到储能时长、安全性等因素的影响。国内企业在储能领域的发展要重视国际上的前沿动态,比如液流电池储能、长时储能等技术领域的发展。这些储能技术进步潜力很大,成本下降空间也很大。
